阿懒0

历史的痕迹——6、另类楚国(上)

据《楚宝》记载,楚地有个叫鬻熊的人,九十岁的时候去见周文王,周文王虽然很敬老尊贤,但对这位九十高龄不远千里来求职的老人也颇觉为难,于是实话实说:“老人家,您也太老了吧!”鬻熊非常自信地回答:“您要是让我去打猎抓鹿,我确实老了点,不过要是让我坐下来与您策划国家大事,那我还是很年轻的。”文王听了只好尊其为师,据说后来周武王、周成王也都尊鬻熊为师,也正因为有这么一层师生关系,周成王便封鬻熊的后代熊绎于“楚蛮”,封以子男之田,姓芈姓,居丹阳。那时候的楚地还是南蛮之地,所以叫楚蛮。子男之田按当时的规则,是方五十里的地盘,也实在不算大,不过能得到一个姓氏,和一个都城,鬻熊这个家族也可算终于成了根正苗红的贵族,有学者认为,楚国的形成便始于此,而这方五十里的地盘,便成是楚国最初的家底。

据说周成王时,周公旦受到流言诋毁,为了躲避可能发生的政治迫害,便跑到楚国寻求政治避难,直到流言澄清才敢回去。这说明当时楚国和周王室的成员有比较好的关系,同时也说明那里确实是一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,所以才成了周公的逃难之地。事实上当时的楚国条件很艰苦,据左传记载,当时熊绎(鬻熊的曾孙)等前辈们一方面“筚路蓝缕以处草莽”,一方面还要“跋涉山川以事天子”,“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”。所谓“筚路”就是坐柴车,“蓝缕”则是所谓“敝衣”,我们可以理解为现在蓝领们的工作服。想想当时熊绎作为国家一个高级贵族干部,没有宝马,只有坐在柴车上,穿着蓝领们常穿的工作服,整天地带领部下在荒原草莽之地开垦建设,是多么地艰辛。同时,为了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诸侯代表大会,还要带着桃弧棘矢等地方特产,涉汉水、丹江,跋秦岭,风尘仆仆,“以事天子”。楚国除了要进贡“桃弧棘矢”等土特产外,还要向天子进贡一项重要的祭祀用品“苞茅”。比如《左传》记载,楚成王十六年,那时是齐桓公在称霸中原,他率中原诸国攻打楚国,其中有一条攻打的理由:“尔贡苞茅不入,王祭不共,无以缩酒”。“缩酒”是祭祀的一个重要环节,我们经常在一些古装戏里看到关于祭祀的场面,到最后关头总是把祭祀用的酒直接倒在地上,酒渗入地下就表示被祭祀的对象把酒喝掉了,但在周朝时却不行,因为那时侯的酒里面有酒糟,如果直接把酒倒在地上,酒糟会影响酒水渗入地下的速度,另外一堆堆的酒糟堆在地上看起来也很不舒服,所以那时候专门有一个“缩酒”的环节来解决这个问题:用上好的“苞茅”束茅而立,以酒自上浇下,其糟则留在茅中,酒水渐渐渗透下去,表示神仙把这杯酒给喝了,这就是所谓的“缩酒之礼”。那时候只有楚国有“苞茅”,如果楚国不进贡,天子就没办法举行祭祀活动,这确实是件很严重的事情。可见那时候楚国还是很重要的,所以在诸侯代表大会上,主持“缩酒之礼”的总是楚国的国君。然而重要并不表示地位高。据国语记载:“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,楚为荆蛮,置茅[艹绝],设望表,与鲜卑守燎,故不与盟。”这是说,周成王与各路诸侯在岐阳开会,楚国国君作为所谓的“荆蛮”,只能做些“缩酒”、“守燎”的杂活,正式商谈国家大事时是没他的份的。而且,祭祀完后,能参与商议国家大事的诸侯代表们都可以得到天子的赏赐,特别是齐、晋、鲁、卫等国还可以得到“珍宝之器”,而楚国这样打杂的蛮夷之国,是什么都分不到——这点很是让楚人耿耿于怀,所以直到五百多年后,楚灵王还为此事愤愤不平,说大家都是一个天子下的诸侯,为什么他们可以得到“珍宝之器”,而楚国则什么都没有,因此要与周王室“求鼎以为分”。而在他之前的楚庄王则更彻底,直接“问鼎之轻重”,大概就是成语“问鼎中原”的由来了。

楚国与中原诸侯的矛盾,很有一些历史,最早要追溯到周昭王时期的三次伐楚。历史记载,还是在周昭王的前任周康王时,周楚关系还是非常好的,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记楚灵王语:“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亻及、王孙牟、燮父、禽父并事康王。”虽然熊绎心甘情愿地做个周王室的穷亲戚,经常给周王室送点土特产,并且任劳任怨地干着“缩酒”“守燎”的杂活,但是在周昭王时,周楚关系急剧下滑,据历史学家们推测,应该是因为楚国在熊绎们“筚路蓝缕”的开拓精神的激励下,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发展,而周王室却依然秉着“周之宗盟,异姓为后”的宗旨,不肯给楚人应得的政治待遇,于是双方的矛盾就开始激化,此时周朝的东都洛邑已经建成,东西连成一片,长达千里以上,初步巩固了对“东土”的统治,周昭王是一个雄心勃勃,一心想要超越其祖先周武王的功绩的帝王,所以决定拿这个看起来很土气的楚蛮作为自己开拓疆土的对象,这才有了周昭王的三伐楚国。当然最终的结局是周昭王身败名裂,而周朝也因此开始走上下坡路,并且拉开了楚国和中原诸国的长期对抗的序幕。

 

评论